智慧文旅|智慧景区建设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
作者:千钧国际
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,传统景区面临着管理效率低下、游客体验待提升、文化遗产保护压力增大等问题。智慧景区建设应运而生,通过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旅游产业,实现资源高效管理、服务品质升级、文化传承创新、安全有效保障,从而推动旅游业向高质量、可持续方向发展。
一、政策背景
国务院印发的“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”中提出要充分运用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慧化科技创新成果,升级传统旅游业态,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,推动旅游业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。同时提出要打造一批智慧旅游城市、旅游景区、度假区、旅游街区,培育一批智慧旅游创新企业和重点项目,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,发展沉浸式互动体验、虚拟展示、智慧导览等新型旅游服务,推进以“互联网+”为代表的旅游场景化建设。
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《国内旅游提升计划(2023—2025年)》中提出加快智慧旅游发展,培育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新场景。推动科技赋能旅游,进一步推进新技术在旅游场景广泛应用,更好发挥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作用,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。
二、智慧景区的概念与意义
智慧景区是通过智能技术(如物联网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)实现资源管理、游客服务、环境保护与运营效率全面升级的新型景区模式。其核心在于技术与管理的高度融合,既涵盖基础设施智能化(如监控、导览系统),也强调生态保护与游客体验的平衡。广义上,智慧景区通过数据驱动实现可持续发展;狭义上则聚焦技术驱动的可视化管理和资源互联互通。
在国家政策推动下,智慧景区已成为A级景区评级的重要指标,信息化评分占比超10%,直接影响景区升级路径^[4][9]^。例如,贵州省通过VR技术、线上预约系统等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,入选国家级典型案例。
三、智慧景区建设的核心内容
1. 基础设施与管理系统
智能监控与安全管理:部署高清摄像头、传感器实时监控人流、环境及设施状态,结合应急响应机制保障游客安全。
一体化票务与导览系统:整合线上线下票务,支持二维码支付、自助售票机,并通过智能导览设备提供个性化路线推荐。
全域数据平台:构建涵盖客流、生态、服务的数据库,实现资源统一调度与动态管理。
2. 游客体验升级
沉浸式服务:利用VR/AR技术复原历史场景(如圆明园全盛期数字化项目),提供虚拟导览与文化互动体验。
个性化服务:通过移动应用推送实时资讯、导航及安全提示,整合周边餐饮、住宿资源形成生态链。
无障碍设施:优化智能查询机、语音导览等设施,提升特殊群体游览便利性。
3. 管理与运营优化
资源高效利用:通过能耗监测与数据分析降低运营成本,例如佛山高明区通过云平台整合周边商业,带动二次消费增长35%。
精准营销策略:依托大数据分析游客行为,制定差异化营销方案,并与OTA平台合作拓宽客源。
四、技术支撑与创新实践
核心技术应用:物联网实现设备互联(如智能垃圾桶、路灯),AI算法优化人流预测,区块链技术保障票务安全。
典型案例:
1. 河源万绿湖景区: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生态保护与游客服务,入选智慧文旅示范项目。
2. 武汉东湖风景区:以“交旅融合数智场景”获国家级创新案例,实现交通与游览服务的无缝衔接。
3. 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:部署元宇宙VR设备与数字人民币支付,打造沉浸式文化消费场景。
五、未来趋势与挑战
全域化发展:景区将作为区域经济枢纽,联动农业、文化等产业构建“一云多端”生态。
低碳转型:智慧化管理助力减少资源浪费,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。
挑战与对策:需避免技术堆砌,以游客需求为核心优化体验;加强数据隐私保护,平衡智慧化与人性化服务。
六、结语
千钧国际智慧景区建设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,需以技术创新为驱动,管理优化为保障,兼顾生态保护与游客体验。未来,随着AI、元宇宙等技术深化应用,景区将逐步从“游览空间”发展为“数字生活场景”,重构文旅产业价值链。